News 新闻中心

记者真的会被AI取代吗?

2024-11-25 05:16:5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2021年11月8日◆★◆■★,乌兰察布日报社收到了一位种植户送来的锦旗,上面写着:媒体助农有担当,为民办事您在行。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种植户的辣椒滞销了,万般无奈下他选择寻求媒体的帮助。得到线索后,乌兰察布日报记者迅速来到现场了解真实情况。当新闻发布后,这批滞销的辣椒很快就销售一空了。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◆◆:居民家下水管道经常返水,平房区生活垃圾乱放★◆◆■,★■★★◆“煤改电■★■”设备不能用怎么办.■◆■...◆■■..在关乎民生的种种问题上,总有记者冲在前方的身影★★■■◆★,让无力者有力。

  有人说,现在做新闻不过是一份糊口的职业★■★◆★;还有人说:◆★◆■★“学新闻的孩子该被打断腿”;甚至有人断言★◆■:★■★◆★◆“新闻已死”。

  虽然技术和流量激起的泡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◆■★◆,但泡沫底下的深潭却不为所动。那不为所动的正是新闻的底色◆◆★■,也正是人们急切渴望的权威的声音★■★◆■◆、专业的坚守◆★■,以及更具故事感染力、传播穿透力的新闻■★◆◆。

  这两年,人工智能以狂飙突进的发展速度波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◆★■★◆,媒体也被裹挟其中■■◆。在文本写作、图片生成■★★★■◆、视频编辑中■★◆◆,ChatGPT们纷纷现身,以极快的速度和不知疲倦的姿态生产着内容★■■。除了人工智能★◆◆,还有无数的自媒体以剧本、段子、噱头、肤浅内容吸引着巨大的流量◆■■◆★,挑战着传统媒体的专业水平。

  至此,新闻人的心中应该有答案了。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,虽然日新月异的技术正在前所未有地颠覆◆★◆◆★■、重构新闻传播业★■★■★■,但历史上那些影响深远的真知灼见却可以挣脱时光的束缚◆◆■,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,熠熠生辉。

  在这个信息过载、众声喧哗 的时代,我们受够了制造矛盾和对立的“咪蒙★◆■◆”们,我们受够了毫无营养的八卦营销号们,我们受够了虚假难辨耸人听闻的主播大V们,我们也受够了在镜头前卖力表演的“东北雨姐◆■★★◆”们■■◆。

  《兴和新闻》查看更多上级媒体看兴和 兴和县◆■:代表委员“零距离◆■”见证法院执行行动查看更多部门动态 废旧农膜“不流浪■■◆◆” 人居环境增颜值查看更多二十四节气 今日立冬查看更多

  所以,记者不会被取代◆■◆★◆■,记者也无法被取代。新闻的生产不是靠算法和程序设定,而是靠记者对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依归◆◆■★◆。新闻的生产不是靠MCN机构断章取义的编造,而是记者凭借自己的学识◆■■★★■、思考和判断对真相的挖掘◆★★■■◆。

  所以,记者与其被技术推着跑◆■,倒不如主动慢下来、沉下来,一笔一画,一言一行,用手中的镜头和笔■◆◆■,作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、时代风云的记录者、社会进步的推动者、公平正义的守望者。

  1978年5月11日,《光明日报》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。此文被《人民日报》《报》全文转载,并由新华社转发通稿,引发了一场关于线日,《深圳特区报》头版刊发《东方风来满眼春——在深圳纪实》,这篇文章被称为“历史关头的雄文”★◆★★★◆,与1978年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遥相呼应,将坚定改革的讯息传遍世界◆★◆。

  2019年9月17日,国家主席习签署主席令,授予都贵玛“人民楷模”国家荣誉称号。都贵玛是乌兰察布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一个牧民■■■,20世纪60年代初★■◆◆■■,年仅19岁的她主动承担28名上海孤儿的养育任务■★■。正是通过记者的镜头和笔触,伟大的“草原母亲◆■■★■”都贵玛才被大众所熟知■◆◆★★■,无数读者正是因为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报道◆◆■◆★★,才从这位老人的身上汲取了无尽的力量。

  “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◆◆◆■★★”。李大钊当年在革命途中写下这副对联■■◆◆,告诫志同道合的战友★★■★,要以救国救民为己任,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■★★◆。如今,这依然适用于褒奖那些坚持新闻理想■★■、站在时代前沿,用手中的笔服务社会大众◆■★■★★、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记者◆★。

搜索